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施濤明)2025年11月13日13時許,家住花垣縣的何女士(化名)接到一名陌生女子的電話,對方自稱是“某短視頻平臺”,詢問她是否開通了直播會員。何女士明確表示自己從未開通該會員,對方隨即“提醒”道:“可能是您操作時不小心點錯了,若不及時取消,系統(tǒng)將每月自動扣費800元,一年累計扣費9600元。”
擔心持續(xù)扣費的何女士急于取消該功能,坦言自己不會操作,對方立刻表示“會全程指導”。隨后,對方先讓何女士打開該APP嘗試取消直播會員,在界面顯示“取消不成功”后,便轉(zhuǎn)移話題稱“通過關(guān)閉銀行賬戶免密支付也能達到取消的目的”,順勢誘導何女士操作銀行APP。
按照對方的指令,何女士先后打開手機銀行APP,逐步關(guān)閉了免密支付。接著,對方又聲稱查詢到何女士名下還有其他銀行卡,以“徹底消除扣費隱患”為由,要求她下載未安裝的銀行APP,逐一完成免密支付關(guān)閉操作。待所有銀行卡操作完畢后,對方又以“需要開具取消回執(zhí),方便后續(xù)維權(quán)”為由,讓何女士重新登錄所有銀行APP,配合完成多次人臉識別。期間,對方刻意叮囑“不要觸碰手機屏幕”,致使何女士無法看清操作界面的細節(jié)。
當何女士登錄銀行APP進行人臉識別時,隱約看到界面有“簽訂合約”字樣,對方急忙掩飾說“是會員取消合約,無需擔心”。何女士輕信后完成簽署。此時,她的丈夫察覺到“取消一個會員花費的時間太久”,何女士也感到疲憊,自行退出銀行APP后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手機通知欄彈出多條扣款短信——僅其中一張銀行卡就被扣劃5萬余元,其余銀行卡也有多筆大額消費記錄,累計損失達27萬元。意識到遭遇詐騙后,何女士立即前往派出所報警。
作案手法解析
1.冒充權(quán)威身份:偽裝某短視頻平臺官方客服,利用平臺公信力降低受害者警惕性;
2.制造恐慌情緒:虛構(gòu)“誤開通會員、持續(xù)扣費”假象,以年度累計扣費金額施壓,促使受害者急于解決問題;
3.分步誘導轉(zhuǎn)賬:先以“取消會員”為幌子,逐步引導受害者操作多個銀行APP,再以“開具回執(zhí)”為由誘導人臉識別、簽署虛假合約,實則完成轉(zhuǎn)賬操作;
4.控制操作視野:刻意要求受害者“不觸碰屏幕”,掩蓋轉(zhuǎn)賬、簽約等關(guān)鍵操作,避免被當場發(fā)現(xiàn)。
反詐警示
1.官方客服不主動來電:正規(guī)平臺不會以“取消會員、扣費提醒”為由主動致電,如需咨詢可通過APP內(nèi)官方客服通道核實;
2.拒絕陌生指導操作銀行APP:任何要求下載銀行APP、關(guān)閉免密支付、人臉識別、簽署合約的陌生指導,均可能是詐騙;
3.警惕“恐慌式話術(shù)”:凡是聲稱“不操作就扣費”“賬戶有風險”的陌生來電,務必先通過官方渠道驗證,切勿輕信對方指令;
4.及時關(guān)注資金動態(tài):操作銀行APP后,務必查看短信通知和賬戶余額,發(fā)現(xiàn)異??劭盍⒓绰?lián)系銀行凍結(jié)賬戶并報警。
責編:李穎
一審:王薇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