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秦文杰 蔣玉 攝影 葉若蘭)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、加快建設“無廢城市”的進程中,垃圾分類既是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凝聚社會共識、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重要實踐。10月30日,冷水灘區(qū)環(huán)衛(wèi)和園林中心在冷水灘區(qū)城市管理和綜合執(zhí)法局的精心指導下,在曲河社區(qū)富源農貿市場旁創(chuàng)新設立垃圾分類宣傳點,將“首位度·潔綠行”行動理念融入市井生活,以場景化、互動化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從政策要求轉化為市民自覺,為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注入新動力。

精準聚焦市集場景,推動治理資源下沉一線
作為垃圾產生高頻次、人流高度密集的基層單元,農貿市場成為檢驗治理精細化成效的重要窗口。冷水灘區(qū)環(huán)衛(wèi)和園林中心緊扣“首位度·潔綠行”行動要求,將宣傳與服務精準下沉至市集一線?;顒蝇F場,四色分類桶與貼近生活的垃圾卡片模擬日常場景,工作人員開展一對一講解、手把手引導,使分類知識在“菜籃子”場景中落地生根。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市民的認知度,更彰顯了治理重心下移、服務貼近民生的務實導向。

寓教于樂激活參與,構建共治共享新風氣
“投對四張卡,帶走實用禮”——簡單有趣的互動機制,有效激發(fā)了市民的參與熱情。許多群眾在游戲后主動復盤、細問分類要點,還將宣傳手冊小心放入菜籃,表示要“帶回家一起學”。這一過程,不僅實現了“學習—實踐—激勵”的良性循環(huán),更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群眾的主體意識,推動垃圾分類從“政府推動”邁向“社會共建”,初步形成了人人參與、人人盡責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。


直面日常分類難點,提升治理服務實效
針對保鮮膜、廢舊電池、過期藥品等高頻誤區(qū),工作人員依托圖文手冊開展“點對點”講解,以通俗語言、生動案例,讓分類知識入腦入心。據統(tǒng)計,活動現場累計服務超800余人次,發(fā)放手冊1000余冊,有效提升了市民分類準確率。從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準滴灌”,從“知識普及”到“行為引導”,“首位度·潔綠行”行動在破解治理難點、提升服務效能上展現出扎實成效。
以“小切口”推動“大治理”,持續(xù)拓展“潔綠行”實踐路徑
此次“分類課堂”進市場,是冷水灘區(qū)環(huán)衛(wèi)和園林中心踐行“首位度·潔綠行”要求、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縮影。接下來,中心將進一步把“場景化宣傳”模式延伸至社區(qū)、校園、商超等更多民生場景,以專業(yè)服務覆蓋市民生活全鏈條,實現“小分類”撬動“大環(huán)?!?、“小切口”推動“大治理”的倍增效應,為構建生態(tài)宜居城區(qū)、深化“無廢城市”建設筑牢社會根基。
從市井煙火中汲取治理智慧,在基層實踐中凝聚社會共識。冷水灘區(qū)環(huán)衛(wèi)和園林中心以垃圾分類為紐帶,將政策導向與市民需求緊密融合,不僅提升了城市環(huán)境的“潔凈度”,更增強了社會治理的“溫暖度”,譜寫出一曲共建共治共享的動人樂章。
責編:左爽
一審:楊友林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









